5岁的小阳(化名)是一名孤独症儿童。他喜欢盯着旋转的风扇发呆,却无法理解妈妈的拥抱;他能背出整本《三字经》,却不会说一句“妈妈我爱你”。
小阳的妈妈李女士曾是一名小学老师,为了照顾他辞去了工作。每天,她带着小阳辗转于康复机构,做语言训练、感统训练,但康复费用加上家庭收入减少,让这个普通家庭不堪重负。更让她焦虑的是,小阳所在的康复机构也是孤独症孩子家长举办,设施简单,防撞软包用的网上采购的普通泡沫垫,孩子训练时,时有行为失控的情况,难免磕碰受伤。
“最怕的不是累,而是看不到希望。”李女士红着眼睛说,“很多家长和我一样,每天都在咬牙坚持,但我们真的需要帮助。”
像小阳这样的孤独症儿童还有很多,他们被称为“星星的孩子”——活在自己的世界里,孤独而闪耀。但现实是:
本项目聚焦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、康复机构、教师的真实需求,通过:
小阳在经过一年的干预后,终于学会了叫“妈妈”。李女士哭着说:“那一刻,我觉得所有的坚持都值得。”
每一个孤独症孩子,都值得被世界温柔以待。您的每一份善意,都能为他们铺就一条通往光明的路。
在志愿者陪伴下学习绘画的孤独症孩子
星星宝贝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
在托养中心学习生活技能是家长及孩子们切实的需求
孤独症康复中心组织外出活动
“我们无法让星星不再孤独,但我们可以让他们的世界,多一点温暖和理解。”
【受益对象】直接支持约100名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、10家康复机构(通过机构间接覆盖孤独症儿童1000-2000名)、100名教师及照料者。重点帮扶经济困难家庭及资源紧缺的中小型机构。
【社会问题或需求】当前我国孤独症儿童康复成本年均超万元,大多家庭都至少有一位成员全职照料孩子,家庭经济水平下降;部分一线康复机构缺乏安全设施,专业教具也逐步消耗、老化,亟待补充感统设备不足;特殊教师收入及社会认可有限,工作压力大但成就感不足,同时也非常需要技能不断更新,学习前沿康复知识;孤独症家长长期照料致身心俱疲;社会对孤独症认知不足,导致群体融入困难。
由孤独症家长举办的康复机构,设施陈旧
为了保护孩子不受伤,用泡沫纸充当“软包”
【项目目标】
个案声明:本项目中所涉及相关故事或案例的使用已征得相关当事人/监护人同意,本项目的捐赠款项将用于该案例故事之同类群体